网站会有持续的漏洞扫描与爬虫采集;公网 SSH 会有不间断的字典爆破;搜索一分钟,伸手半小时,还能水经验;网友奇妙发言,以钓鱼引战为乐,互相问候为趣;竞技游戏就是为了让少爷们玩得舒服;出现苹果的地方就会出现「自适应」;科技饭圈,赛博割菜… 我一直试图把这些当作互联网的背景噪音。
思来想去问题出在多样性上,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心,这种中心性对每个人都是不可否定,绝对正确的事实,但每个人对其他陌生人又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种矛盾导致了多数的社交性问题。
不同的人脑对自己中心性的优先级不同,低一些可以助人为乐、舍己为人,高一些可以自我主义、我即世界,就像婴幼儿一样。高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环境,而即便是一个「成熟」的人,在互联网上考虑他人的优先级又比现实中低很多,制造噪音就是他们所理解的获得利益和乐趣的方式。就像「存在即合理」是对黑格尔原文的污染性错误翻译,但「存在即有因」,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事,我批评他们自然是不合理的。
而互联网平台的夸张标题/争议/擦边等流量式推荐算法属于更强烈的噪音,他们是墙内养蛊的竞争者,以提高自己的毒性为最高优先级,希望你参与到背景噪音中去成为他们的养分。一旦中心性来到个别集体利益上,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正确的事,我批评他们自然也不合适。
尽管我一直都在尝试无视这些噪音,甚至把一些以前常逛的网站重定向到了 localhost,但噪音过多总会有难以忍受的时候,这些噪音已经无处不在,似乎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被噪音影响并不断侵蚀,就算你发现了净土般的地方,迟早也会被污染,有一种无处可逃的无力感。
于是我也失去了继续吐槽和对抗互联网噪音的兴趣,既然无法避免,这何尝不是为忧而更忧。或许问题出在我对互联网的打开方式上,又或许互联网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消遣方式?因此我所能做的只有减少网上冲浪和提高自己的噪音过滤能力以及,多吃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