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挂人”事件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开盒”,就是在网络上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 违法 的。
百度李彦宏也曾经说过,“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可以说,百度在让人失望这方面,从不让人失望。大家失望之余,也不禁为自己的隐私安全担忧。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被开盒呢?
严罚
既然开盒是违法的,那么对于开盒者,应该严惩不贷。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要加大相关行为惩罚力度,上纲上线,顶格罚。治乱世当用重典,以儆效尤。
自我保护
法律保护是最重要的,但有时候不知道它是保护敌,还是保护我。所以自我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我聊一下个人经验。
低调行事
低调行事是最基本的,谨慎分享敏感信息,尽量不要在网络上暴露自己的隐私信息。
好多女性朋友吃饭逛街、大事小情都要发朋友圈,大多数情况是没有必要的。不仅刷屏引人厌烦,还会暴露自己的行踪。
好些年前,海外新闻报道,有专门的犯罪团伙,通过Facebook观察用户的行踪,然后在用户不在家的时候,闯入家中抢劫。
这类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卡号、车牌、工卡、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等。
隐私权限管理
社交平台的隐私选项要合理设置,限制陌生人对个人信息、动态等内容的可见度。例如,将朋友圈、微博等设置为仅好友可见,或者对特定人群隐藏部分动态。
尽量不要开通附近的人、同城展示等功能,避免被陌生人发现。也不要通过通讯录匹配等方式,让陌生人加你微信。在加好友后,给对方设置好友备注,打上分组标签,方便管理。
很多APP都会要求开启定位、想照、通讯录、网络等权限,这些权限都是可以关闭的。比如说,很多本机的小游戏在关闭网络权限后,反而没有广告了,玩得更开心。
怂
高压社会,人人包藏一股戾气,从现实生活漫延到网络。社交平台留言栏里的placeholder都是“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提醒大家要文明发言。
有的人现实中非常的和善,但在网络判若两人,这是不应该的。一个人的品行应该是统一的,我们不应该做表里不一的“键盘侠”,而应该做一个线上线下的“怂”人。
洁身自好
警惕钓鱼陷阱,不随意扫描未知的二维码,不随意参与街头扫码注册信息获赠品活动,不要随意打开来路不明的链接,以防进入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在公共场合不随意连接不明WIFI,更不要使用此类无线网进行网购等支付活动。
不要上黄网,以防进入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不要上赌博网站,这个就不仅是泄漏隐私的问题了,直接的金钱损失。
如果你一定要上这些网站,可以使用VPN,或者用安全的浏览器,如Brave浏览器,它有防指纹追踪功能。打开隐私模式,不保存浏览记录,不保存cookie。
撒点小谎
最近有个“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的段子火了。有些无伤大雅的小谎,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比如,有些平台或网站,你不需要填真的内容,半真半假即可。
交换使用通讯设备,也是一种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我现在有张上网卡,就是用家里长辈的身份证去办的。我也经常用我爸的手机上网,不仅能帮我爸整理一下手机,还能保护我的隐私。
账号安全
不同的应用或网站,不要使用相同的密码。密码要设置复杂一点,使用Bitwarden/Dashlane等密码管理器自动生成高强度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要轻易泄露密码。
重要账号绑定Yubikey硬件密钥,微信/支付宝启用登录设备管理,移除陌生设备。开启多因素认证,如密码加验证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增加账号的安全性。
不要从事自媒体
现在做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为了吸引眼球,不惜一切代价,往往会发一些攻击性、侮辱性或煽动性的言论,从而引起争议,产生流量。
很多自媒体人都需要打造个人IP,把自己做成内容。
以上情况很容易被开盒。比如拍视频出镜,火了,底下就会有人评论,这不是哪谁谁谁吗?
而如果你不从事自媒体,不生产内容,而只是做内容的接收者、浏览者,相对而言,会更安全一些。
当然,这是一个嗖主意,纯纯的因噎废食。
总结
开盒这个操作,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外部因素反而起决定性作用,即有没有人来开你。如果有人来开你,往往盒子里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即便你再注重个人隐私,对于手机、互联网厂,你都是透明人。做好自我保护,也只是减少开盒的信息量,而无法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