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的想法源自
RSS 翻译器的重构之路。
在九个月前,我踌躇满志地开始了
RSS 翻译器的重构项目。但九个月后的今天,进度条依然是 0%。
头四个月,我像个无头苍蝇,试遍了各种能想到的框架和语言,却没一个能让我满意。这不仅仅是技术选型的问题,我渐渐意识到,更深层的原因在悄悄发酵。
当初开发这款 RSS 翻译器,是为了在信息的海洋里更快地捞到珍珠,提高筛选效率。
讽刺的是,效率是提高了,但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被卷入了更汹涌的信息流。每天面对刷不完的订阅源,压力有增无减。我开始琢磨,是不是该再写个新软件?也许可以请 AI 来帮忙筛选?但转念一想,这似乎还是老路子——用更高的效率对抗无限的信息。这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说实话,我甚至不确定这“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
过去,每当发现有趣的博主,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添加到 RSS 翻译器里。但现在,我会停顿、犹豫,最终放弃添加。因为我知道,即使加进去,也根本刷不到、刷不完。列表越长,焦虑越深。
五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应对“信息焦虑”的
文章,没想到才过了不到半年,我面临了一个新的、更棘手的问题——
“信息阳痿”,即对什么新资讯都提不起兴趣,只想“摆烂”。曾经那个热衷于挖掘信息、提升效率的我,似乎正在消失。
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和 AI 探讨了该问题后,我发现“信息阳痿”不仅仅是“不想看”,更多是“认知过载”、“决策疲劳”、“注意力稀缺”等问题,可能是一种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信息量过大、质量参差不齐、持续涌入,最终导致大脑罢工。
而我热衷的各种效率工具、方法,让我接触了更多本不需要的信息,而效率提升的初衷也从“获取价值”变成了“完成任务”。
随即,我开始逐步分析我的信息获取流程,我发现了问题:
1. 我没有明确的信息目标,我一直在“刷”,不断的切换不同的上下文去阅读不同的信息,这极易导致大脑的疲劳。
2. 我依旧无法接受自己无法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试图用各种手段提高我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不承认大脑的有限性。
对于信息目标,我只完成了主动选择和管理信息源,但对于信息源的所有内容,或许可以使用 AI 进行初步筛选 ,但筛选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还是经过沉淀的知识?是广泛的涉猎,还是深入的理解?如何定义“信噪比”?
这些问题我还在探索中,救赎之路还在继续,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