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mhaoliu.com2025-04-03 01:37

普通人如何开挂?

你相信通过想象和模拟来实现完全的转变,收获彻底的成功吗?

也许你认为这听起来太过夸张或不切实际,但是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已经证明,通过采用"替代自我"的概念,我们确实可以突破自身限制,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好吧,是我在提醒你后文较长,需要慎重观看。

Todd Herman在《替代自我效应》中所说:" 替代自我 是 现在的你 与 命中注定的你 之间的桥梁。"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游戏,而是一种强大的转变工具。

The alter ego allows you to step outside yourself to see the bigger picture.

挺绕口的是吧,我特地加了空格。

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也许我们应该对身边那些看起来有些中二的人多点敬畏之心。 Hh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的时候带上平光镜,这让他看上去像是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形象。("Martin Luther King jr would wear non prescription glasses to become a distinguished intellectual for his talks")

即使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伟人也会使用某些外在的物理象征物(非处方眼镜)来帮助自己进入或强化特定的身份形象(知识分子)。他虽然视力正常,但会戴这种不含视力矫正功能的平光眼镜,目的是呈现出一种学者或知识分子的形象,增强演讲时的可信度和权威感。

Kobe Bryant 自己解释过,当他穿上23号球衣时,他会有意识地从"科比"转变为"Black Mamba",这种心理转变帮助他在球场上能从日常的生活状态中快速抽离,达到极度的专注,进入猎杀状态,听起来很中二是吧。但是有时候人缺乏动力何尝不是日常生活无形中的重重阻力带来的呢?

显然,这个替代自我让他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分隔开来,完全专注于比赛,不然他怎么会如此牛逼呢?

黑曼巴背景:

  • 黑曼巴是一种非洲毒蛇,以其致命的毒性、惊人的速度和攻击性而闻名
  • 科比在2003-2004年经历了一些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困难时期后创造了这个替代自我
  • 在原文中提到这是"他在人生困难时期采用的东西,反映了他想要在篮球场上拥有的心态"

黑曼巴作为替代自我的特点:

  • 冷酷无情的专注
  • 令对手恐惧的竞争心态
  • 致命的效率和精准
  • 快速反应和流畅动作
  • 无所畏惧的进攻态度

Edward Stephen Hall,绰号"The Beast"(野兽), 曾在2016年硬拉500公斤后短暂失去意识。2018年后退出专业力量举重比赛后专注于减重和拳击训练,并参与多个电视节目和纪录片,也成为社交媒体名人和健身影响者。

主要成就:

  • 2017年世界最强壮的人冠军(World's Strongest Man)

  • 首位在官方比赛中硬拉500公斤(1,102磅)的人类(2016年)

  • 多次英国最强壮的人冠军

  • 多次打破力量举重世界纪录

    Eddie Hall通过想象家人被重物压住,比如碰到车祸,他的家人被卡车压住了,自已成为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的人,从而激发出平时无法企及的超人力量。

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更强大的身份,以便在关键时刻的超常发挥,从而改变庸常的自我。

当你采用替代自我时,你的心智开始专注于你应该如何行动。你有限的精神能量(每秒约50比特的有意识信息)被注意力的转变所消耗。你没有带宽给予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因为有意识的头脑每秒只能处理50比特信息,而无意识处理约1100万比特信息每秒

当 alter ego 消除掉了自我怀疑时:

  1. 注意力重新分配:你有限的意识处理能力(每秒约50比特)被注意力的转变所用,也就是集中于alter ego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自我怀疑所消耗。

  2. 减少自我怀疑:没有精神带宽给予不安全感和恐惧。

  3. 思维层次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同一层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当你面临某个问题或挑战时,如果你继续用产生这个问题的同样思维方式去思考,你很可能会陷入循环,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而当你短暂成为这个 alter ego时,你对一切的挑战说 yes,而不是处于旧的自我,那般充满怀疑和不安全感的思维。

    假设你面临公开演讲的焦虑:

    • 同一层次思维:一直思考"我会紧张"、"我会忘词"、"大家会笑话我"
    • 更高层次思维(替代自我):从一个"经验丰富的演讲者"的视角看问题,关注"这些信息如何帮助听众"、"如何清晰传递核心信息"

自我怀疑是 alter ego 概念中需要克服的核心障碍。 自我怀疑的本质是将你有限的精神能量(每秒约50比特的有意识信息)被注意力转变消耗。你没有带宽给予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

  • 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持续质疑
  • 内在的负面对话和批评
  • 阻碍行动的思维模式
  • 消耗宝贵的认知资源

自我怀疑有许多种表现的形式

当你面对挑战时想:"我可能做不到这个"或"我没有足够的技能"

例子:

  • 演讲者在上台前想:"我会忘词的,观众会觉得我很愚蠢"
  • 写作者面对空白页面时想:"我没什么值得说的"
  • 销售人员在重要会议前想:"这个客户太大了,他们不会选择我们的"

"我不属于这个地方"或"他们会发现我是个骗子"

例子:

  • 新晋升的经理想:"其他团队领导都有更多经验,我只是在假装懂管理"
  • 创业者在投资者会议上想:"我不像其他创始人那样聪明/有背景"
  • 学生在高级课程中想:"我只是运气好才进来的,其他人都比我聪明"

"我做的事情真的重要吗?"或"我的贡献有价值吗?"

例子:

  • 艺术家质疑自己的作品是否有意义
  • 父母怀疑自己的养育方式是否正确
  • 员工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被欣赏

首先需要一个注意力锚,吸引你的注意力远离怀疑和不安全感:

  • 写下你想要的样子、说话方式和被他人感知的方式
  • 描述你理想的生活环境
  • 明确你想要产生的经济影响
  • 勾勒你理想的日常生活

即使一开始感觉不真实,也要先记录下来。

"你的愿景就像其他新事物一样,开始时可能很糟糕,感觉不真实,但你需要把它写下来,这样才有东西去改进。"

缺乏自信往往源于缺乏清晰度。解决方法是:

  • 停止止步不前,立即动手去收集资料,或优化信息来源,或重新整理信息来源。

  • 将大愿景分解为可实现的里程碑:例如,从赚第一美元到赚10,000块,然后是100,000 块

  • 详细列出实现第一个里程碑需要做的事情

  • 确定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知识

  • 制定能产生实际结果的日常任务清单

"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再下一步要做什么,再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是保持专注的关键。"

这是转变的核心:

关于榜样,也就是你具体的观察学习对象,这一步会有点艰难,可能需要运气,但是有心的话不会难,身边没有人也可以从别处找来。

这里分享一下 HH 早期的选段:"因为我住的地方方圆十里都找不到一个做榜样的人。 "

“我身体其实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心里烦闷。每当看到电视上说谁谁谁是我们的榜样,我就病得不轻。因为我住的地方方圆十里都找不到一个做榜样的人。我出去走走,看到了穿制服的,他们态度不怎么好;看到了穿西装的,他们神情猥琐;看到了穿校服的,他们满嘴脏话;看到穿袈裟的,他们抽烟喝酒;看到穿警服的,他们在看小电影。我不禁自问,是我病了,还是这个世界病了?”

在我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我被提升为组长了,但是我发现我根本无法胜任。也没有资源进行学习和进步。我像技术经理说了我的难处之后,我愿意让出这个位置,让他们招聘一个更强的人来做组长。一段时间后,新来的组长果然厉害,我一直用笔记本记住他的工作流程,说话方式,分析他工作的模式和思维。

我是真的用本子记下来分析和学习,他如何开会,如何安排工作,如何跨部门沟通,我都是偷偷记笔记,这个男人出现在日记本中,也是相当羞耻啊 😂。

在后面的工作中,我基本游刃有余,和我协作过的人对我的评价都是:有条不紊,视野超前,领导力十足。因为在我成为这个alter ego之后,我并不只是止于我前领导的那个状态,因为这个转变,我能基于此学习到更多。而自信是最重要,自信让我能有动力学习更多的技能,也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想要真正"开挂",你需要进入所谓的"战斗模式"——这与常见的"僧侣模式"截然不同:

  • 僧侣模式:远离世界,移除干扰,禁欲主义
  • 战斗模式:积极攻克目标,模拟狩猎,对一切说"是",暴露自己于大量经验

如何进入战斗模式:

  1. 做出实质性承诺:"做一些代表你承诺且无法回头的物理性事情"——可能是剃头、搬家、或投资
  2. 拥抱学习与混沌:每天安排30-60分钟学习和30-60分钟建设时间
  3. 三位一体的发展:同时建设你的思维(决策能力)、身体(外表和感受)和事业(价值创造)
  4. 大量经验浸泡:"说对一切说是。与新人交谈。接受邀请。启动业务。寻求帮助。用如此多的混沌填满你的头脑,即使你在压力下崩溃,你也会成为一个更发达的个体。"

僧侣模式(Monk Mode)是一种个人发展策略,与"战斗模式"(War Mode)形成对比。

"many are familiar with monk mode because it's a self improvement tactic where you disappear from the world remove distractions and practice some form of asceticism where you reject worldly pleasures in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僧侣模式的核心特征

  1. 隔离与专注
    • 从日常生活和社交环境中抽离
    • 创造一个最小化干扰的环境
    • 专注于内在发展和自我提升
  2. 减少刺激与简化
    • 拒绝或限制世俗的娱乐和快乐
    • 简化生活方式
    • 减少信息和社交媒体输入
  3. 自律与规律
    • 遵循严格的日程安排
    • 坚持规律的习惯和实践
    • 强调自我约束和控制
  • 积极攻克目标
  • 模拟狩猎
  • 对一切说"是"
  • 暴露自己于大量经验
  • 迫使自己拓展到新的身份
  • 强调加法(经验、责任、挑战)

你相信成长是线性的吗?或者所谓的长期主义?

也许积累财富最稳健的是你选择低风险的具有复利属性的东西,但是这个和我们要迅速做出改变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我当然不是否定你长期学习或者积累一些知识或者经验的价值,我们讨论的是基于此,或者高于此的一些东西。一个垃圾球员不会成为黑曼巴的,即使他有无数个alter ego,对吧。

我们要考虑的是快速的做出概念,也就是开挂的意思。

"战斗模式是强烈成长的时期,它不会永远持续。也许两到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全力以赴,然后休息恢复,再重复这个循环。

"我保证,12个月后你回顾时,会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得这么远的。"

成长不是线性的,它以短暂、指数级的进步爆发出现。一旦你掌握了这个模式,你就能有意识地创造这些爆发性成长的条件。


记住,替代自我不是逃避真实的自己,而是解锁你内在已有但尚未表达的潜力。它是你通往更高自我的桥梁,是普通人实现非凡成就的秘密武器。

正如作者所说:"你已经是一个变形者。"是时候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能力了。

callback 一下

想象和模拟只是第一步哦。

  1. 内在动机 vs. 外在表现
    • 替代自我:关注的是采纳特定品质和思维方式,从内在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通常更侧重于模仿外在行为和表现,而不一定有内在的身份转变
  2. 具体形象 vs. 模糊表演
    • 替代自我:创建一个具体的、有特定品质的角色或身份,并有意识地进入这个身份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常常是模糊地表现得"像"成功人士,没有明确定义的具体特质
  3. 转变工具 vs. 生存策略
    • 替代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个人发展工具,旨在解锁潜力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更多时候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或缺乏自信的临时策略
  4. 身份扩展 vs. 掩饰不足
    • 替代自我:你不是"假装",而是暂时进入一个你想成为的更高版本的自己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有时带有掩饰自己不足或不安全感的含义
  5. 目的性 vs. 随机性
    • 替代自我:有明确的愿景、清晰度和身份塑造过程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通常是应对特定情况的临时反应,没有长期规划

文本中提到的Eddie Hall例子很能说明这点:他不是简单地"假装"自己能举起巨重,而是通过特定的心理形象(想象家人被压住)转变为一个在极端情况下会爆发超人力量的身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转变,远超表面的"假装"。

最大的区别在于:替代自我是你有意识地设计和进入的一个更高版本的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假装成为你不是的人。它更像是解锁已经在你内在但尚未表达的潜力。


因为有意识的头脑每秒只能处理50比特信息,而无意识处理约1100万比特信息每秒 出处是哪里?

Grok:

关于意识处理50比特每秒的说法,一个可能的来源是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在1956年发表的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2》("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他研究了人类短时记忆和信息处理的容量限制。虽然米勒没有直接提到“50比特每秒”,后来的研究者基于此推导出意识处理能力的上限,通常估算在40-60比特每秒之间,50比特是一个常用的近似值。

至于无意识处理1100万比特每秒的说法,这一数字常被归因于挪威神经科学家托尔·诺雷特兰德斯(Tor Norretranders)。他在1991年的著作《用户幻觉》(The User Illusion)中提出,人类的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等)每秒接收约1100万比特的信息,但意识只能处理其中极少部分(约16-50比特)。他通过整合神经科学数据估算了感官输入的总信息量,并与意识处理的瓶颈形成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是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估算,可能因定义(比特如何计算)或实验条件而有所不同。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仍在不断更新对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理解,因此这些具体数值应视为科普中的简化表述,而非绝对精确的科学定论。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学术出处,可以参考上述两位学者的作品,或查阅相关认知科学的综述文献。